搜索关键词: 无抵押信用贷款 房子抵押怎么贷 房产抵押贷款 信用贷办理条件 房产抵押消费贷款 急用钱贷款 保单贷 短期借款

当前位置:首页 » 资讯中心 » 行业资讯

不良贷款增长或有所抑制 五个金融方向需关注

2017-01-04

  

  2016年以来,商业银行通过加大处置力度持续释放存量不良资产风险,通过加强内部风险控制舒缓增量不良资产压力,双管齐下使得不良贷款较快增长态势出现改善迹象。

  但市场对不良贷款的估算和预测仍存较大分歧,概括而言,国外机构普遍认为我国不良资产风险形势十分严峻;国内机构普遍认为风险仍在可控范围之内。笔者认为,在经济L型走势以及信贷增速较快的大背景下,不良贷款余额仍将保持温和增长态势,但不良率的变化方向仍有待进一步观察,不排除未来不良率企稳甚至出现小幅下降的几率,可从存量和增量两个角度观察。

  一方面,取决于存量不良资产风险的释放和化解情况,是否可能出现“捂不住”的情况,带动不良率进一步攀升;另一方面,取决于新增贷款增速及银行风控水平。初步判断经济下行期银行风险防范意识增强,相比四万亿时期大规模信贷投放,新增不良资产增速可能得到一定程度抑制。

  趋势上可能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:

  一是不良贷款的低估问题

  不同机构运用多种方法对真实坏账率进行了估算。笔者认为,客观审慎而言,如果不考虑表外腾挪等因素,“不良+关注”可反映表内贷款的潜在风险状况。2016年上半年,A股2863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有354家属于问题上市公司,其长、短期借款合计7867亿元,占所有上市公司长、短期借款比例约9.79%,意味着上市公司贷款的潜在坏账率可能接近10%。

  二是银行的风险转换问题

  市场推算不良率与公开数据背离的原因主要是银行通过置换、腾挪等多种手段使风险被暂时掩盖或者转换。银行通过展期、借新还旧等方式延迟风险暴露时点,以及通过同业往来、应收账款等表内非标资产,规避不良贷款的计算规则。此外,更常见的做法是将不良资产移至表外,由理财资金直接或间接接盘。例如,银行与信托公司合作,通过表外的理财资金池向债务企业融资,用以偿还银行表内的不良贷款;将不良资产打包形式上剥离到SPV,由银行理财资金直接回购,或者由银行授信给客户购买,以此实现不良资产出表。

  上述做法只是将表内信用风险转换成表外的兑付风险,在刚兑背景下,银行面临的整体风险敞口并没有下降,反而可能因为不良资产没有及时出清和真正化解,埋下更大的风险隐患。

  三是中小银行的风险暴露问题

  相对而言,中小银行风险防控能力较低,业务、产品、区域的集中度较高,更容易受到不利外部环境的冲击。目前,部分中小银行陷入困境的概率明显增加。

  四是风险的区域分化问题

  虽然银行不良资产整体增速趋缓,但区域分化可能进一步明显。一方面,此前风险暴露相对较早的长三角地区的不良贷款可能趋稳,浙江、上海等地甚至有望率先结束增长周期。另一方面,部分中西部省市的风险暴露形势仍然严峻。风险的区域分化可能与产业结构和市场环境等因素有关。从产业布局看,经济下行周期,产业链一般从下游行业开始衰退,批发零售、外贸等相对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,率先承受不良贷款增长压力。

  而随着经营压力向中游和上游行业传导,风险逐渐向重工业、采矿业等集中的内陆地区蔓延。从市场环境看,江浙地区民营经济发达、信用环境相对较好,市场风险出清速度较快。但在国有经济集中、市场经济环境相对较差的中西部地区,风险出清的过程可能相对缓慢。预计东部地区不良资产企稳概率较大,甚至不排除缓慢下降;中西部地区的风险出清可能要耗费5年以上的时间,而且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。

  五是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更加丰富多元

  在我国新一轮的不良资产增长周期中,银行传统的处置方式主要包括自主清收、贷款升级、以物抵债、批量转让等,其中,打包转让给持牌的资产公司逐渐成为处置主渠道。例如,2015年,五大行批量转出不良贷款合计2381亿元,较2013年和2014年分别增长5.1倍和1倍;占比达44.3%,较2013年和2014年分别提高27.5和10.5个百分点。在传统方式之外,还大力推进处置方式和渠道创新。

贷款咨询:40000-93311